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日期:2020-07-25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2018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他又号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为师者要明道信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而要传道,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新时代教师应明之“道”、应信之“道”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的“大德”。

  201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第一个就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好老师的四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强调要有理想信念;2016年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他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作为“传道者”,教师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去引领学生的信仰。只有自己有梦想,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作为“大先生”,教师的崇高理想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师的崇高信仰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教师的崇高梦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的理想、这样的信仰和这样的梦想,才是主旋律和正能量,才能感化和引领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前高校传道、授道最重要的内容,广大教师要把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为师者要立德垂范

立德垂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要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做学生的楷模。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2013年他在教师节给全国广大教师写信时,提出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4年在视察北师大时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提出,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第一条就是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2016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世界上没有任何职业像教师这样要求严格,也没有人能像教师一样对学生整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日为师,一世楷模。以身作则,立德垂范,为人师表,是“人师”的固有之义,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

为师者要业精善学

  学高为师,教师既要做“人师”,也要做“经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现代教师最核心的素养之一,是教师素养中最重要、最具广泛迁移价值的部分。作为专业化教师,知识、能力和态度缺一不可。没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开放的胸怀视野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任务乃至教育的使命无法有效完成。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专门论述。他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为了提高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教师终身学习,2014年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他引用过一位国外教育家的话,“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他还借用陶行知的话“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论述,站位高且全面、细致、中肯。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知识获得途径繁多,信息获取成本低廉,学生懂的比“先生”多的情况比比皆是。新时代教师只有潜心治教,乐思善学,与时俱进,方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为师者要敬业爱生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师爱就没有师德,更没有教育。良好的师德最终要体现到对教育职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上来,因此师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和奉献,对教师职业满怀敬畏和尊重,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满足和幸福。唯敬业才能精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喜欢和享受,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二是对学生充满仁爱,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师爱是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期待、信任和尽责,是至高无上的“大爱”。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严慈相济。老师光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还不够,还要在思想上、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不迁就,不放松,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一视同仁。热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爱心要能滋润每一个心灵,不附带任何条件,不掺杂任何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再其次,理解尊重。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个性,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宽容、平和与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成长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严而有理,爱而有度,严爱相济,以心换心,用爱传爱,师爱就一定能用其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影响学生,改变世界。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96日)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3003am必赢贵宾会vip_欢迎莅临!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