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28日下午,“著名教授论坛”第176讲“略谈文学与文学批评的道德承载问题”讲座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刘意青结合对20世纪西方文论热及消退后的反思,联系我国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对道德承载方面的认识发表了一些看法,并简略梳理了西方道德哲学和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次讲座由校人事处主办,必赢贵宾会3003am承办。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人事处副处长李悦明,英文学院院长温宾利,副院长胡正茂及众多教授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讲座由英文学院副院长方开瑞主持。
陈建平向刘意青赠送纪念品
陈建平代表我校向刘意青赠送了纪念品。随后,在一片掌声中,刘意青开始了她的讲座。她提到本次讲座的目的时说:作为知识分子,社会的精英阶层,我们有责任帮助社会,教育群众,而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绝不能忽视道德承载问题。
20世纪多元文论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呈现过一个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作家和理论家纷纷挑战逻各斯中心的欧美传统文化。刘意青首先肯定了多元阐释大大促进了民主学术氛围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一针见血指出西方多元论驾驭的文学批评有两个方面值得反省:一是它忽视了文学批评和文本阐释是个有道德承载的行为;二是文论家们在创建各种理论时往往把文本拿来做试刀的对象,用文本来证实自己的理论高超。她以沃纳另类解构《克拉丽莎》为例来说明20世纪多元文论出现后文学批评中道德承载的原则是怎样被抛弃的,并强烈指责沃纳的奇谈怪论不但无视了18世纪的社会状况和理查逊写小说的道德目的,而且嘲弄了《克拉丽莎》出版后两个多世纪以来读者的是非判断。
刘意青妙析道德承载问题
刘意青在谈到道德承载的缺失和回归时,指出文学的道德承载在许多作品中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客观现实。年轻一代抵制和反对自身之外的一切权威,文学创作和批评便逐步陷入了游戏和无道德原则的境地。然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学作品中,传统主流思想和权威开始回归,但是中国的大部分作家们却在盲目追随20世纪西方多元文论,作品中缺失道德承载。她提醒中国的外国文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认识到道德承载的宽泛性和深刻性,要有大关怀,同时懂得把道德和道德说教区分开来,不要把作为一种文体的说教文学与作为文学所承载的道德内容和目的混同在一起了。尔后她引经据典简单梳理了道德哲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认为道德通过给人以美的感受而成为我们生活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艺术之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
最后刘意青总结道:文学和文学批评中道德承载是必然的和永恒的。多元文论是时代发展的反映,但是,解构总得有个度,否则,走到极端就会演变成荒谬的文字游戏。而中国学者对西方人文传统缺乏全面了解,难免误入鹦鹉学舌的境地,所以研究西方传统,搞清西方思想、文化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和来龙去脉至关重要。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对于道德承载更应该有一条中轴线,避免无根漂浮。
附:刘意青简介
刘意青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后留校任教至2006年,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1973年在英国留学,198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1996年出访加拿大,1999年以富布莱特讲习教授身份在美国芝加哥地区讲学。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退休前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延安大学、西南大学、经贸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编委。出版英文专著《女性心理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获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参加主编和撰写李赋宁任总主编的《欧洲文学史》,这部文学史先后多次获奖,包括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和撰写王佐良、周珏良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三卷《18世纪英国文学史》;编译《圣经故事100篇》;发表专著《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这部著作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还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约四十篇论文,多篇论文被人大资料中心转载。